2025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,"分化"已成为贯穿全年的核心关键词。当杭州、重庆等核心城市通过政策优化持续稳定市场时,不少三四线城市仍在艰难推进去库存;当核心城区的品质房源保持成交热度时,远郊项目的去化压力依然凸显。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,购房者如何根据不同城市的特征制定购房策略,成为年末置业决策的关键所在。
核心城市的市场韧性正在政策加持下持续显现。以上海、杭州、重庆为代表的一二线城市,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组合拳已开始收到成效。杭州通过持续收购存量商品房转为保障性住房,不仅有效消化了部分库存,更通过保障房供给的增加稳定了新房市场价格。数据显示,杭州10月新房成交均价环比持平,二手房挂牌量较9月下降8%,价格波动幅度控制在2%以内,市场预期逐步稳定。
对于核心城市的购房者而言,当前市场呈现出"刚需稳健、改善活跃"的特征。刚需群体可重点关注公积金政策优化带来的红利,如重庆近期放宽的存量房公积金提取政策,对于首次购房的年轻人而言,可通过公积金的灵活使用降低首付后的资金压力。改善型群体则迎来较好的市场窗口期,一方面,部分房企为冲刺年末业绩,对大户型改善房源推出了适度的优惠政策;另一方面,存量房收购政策使得部分次新房源进入市场,为改善型购房者提供了更多选择。
核心城市的购房选择还需把握"地段细分"原则。城市核心城区由于配套成熟、资源集中,房价稳定性最强,如杭州西湖区、重庆渝中区的二手房成交始终保持稳定,部分品质小区的房源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。而近郊区域则呈现明显的分化,靠近地铁规划、产业园区的近郊板块更具潜力,远郊板块则仍需谨慎。严跃进提醒,核心城市购房者应优先选择"地铁+学校+商业"配套成熟或规划明确的房源,避免盲目跟风远郊低价项目。
与核心城市不同,三四线城市的市场焦点仍集中在"去库存"与"稳预期"上。荆门市的实践具有一定代表性,该市通过收购651套存量商品房转为保障性住房和市场化租赁住房,有效消化了约15%的存量库存。但从全国范围来看,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压力依然较大,部分城市的库存去化周期仍超过20个月,远高于12个月的合理区间。
三四线城市的购房策略需坚持"自住优先、核心地段"的原则。对于确有自住需求的购房者,年末是不错的置业时机。不少三四线城市为促进去库存,推出了针对性的购房补贴政策,如部分城市对首次购房的本地居民给予每平方米500-800元的补贴,叠加公积金贷款额度的提升,实际购房成本可降低10%-15%。但在房源选择上,应坚决避开远郊大盘和缺乏配套的项目,优先选择老城区核心地段或靠近政务中心、学校的房源,这类房源在市场调整期更具保值能力。
无论是核心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,"产品力"的重要性都在不断提升。在价格波动减小的市场环境下,购房者的决策更加理性,房屋品质、物业服务、社区环境等因素成为影响成交的关键。58安居客研究院的调研显示,2025年四季度,全国范围内"品质房源"的成交占比同比提升了12个百分点,其中拥有优质物业、绿色建筑认证的房源更受青睐。这一趋势在核心城市尤为明显,杭州、上海等地的品牌房企项目,即使价格略高于周边项目,成交速度仍保持领先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当前市场环境下需更加谨慎。张波建议,投资性购房应严格限定在人口持续流入、产业基础扎实的核心城市核心地段,且优先选择小户型、易出租的房源。三四线城市的投资性购房则需坚决规避,除非有明确的产业升级或人口导入规划,否则难以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。
年末将至,政策托底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,但城市分化的格局不会改变。购房者在制定置业计划时,需充分结合所在城市的市场特征、政策导向和自身需求,避免盲目跟风。对于刚需群体,核心城市可把握政策红利适时入场,三四线城市可优先选择配套成熟的自住房源;对于改善型群体,年末房企冲刺业绩的窗口期值得关注;对于投资者,则需坚守"核心地段、品质房源"的原则,理性评估投资回报。在楼市筑底的关键期,理性决策才是把握市场机会的核心。

